支部园地

谈不同管理模式下的自我转变

发布时间: 2017-11-01


每天夜深了,人静了,总有几个瞬间,会思考到工作中协调不了、推动不了的事宜。任何人,不论身处组织中的什么位置,仍然只是组织体系中的一个具体节点,联系着上级,联系着下级,联系着方方面面。每一个人,应该做、可以做的事情有限。问题是,应该做的事情,今天完成了没有?可以做的事情,今天尽力了没有?有的事情,为什么干了,可是还是没有话语权,不能有效地推动事情。无力之余,举目向外看,无力改变组织架构,无力改变体制体系,无力改变管理模式,仿佛加重了身上的无力感。感叹沧海一粟”之余,是不是过于消极。也许,有时事情放一放,是很好的处理办法。就怕,还没完全“尽人事”之际,就已经“听天命”了。往往这时候放下事情,就有可能成为了搁置,遥遥无期。

主观能动性,永远悬挂于自己身上。身为一颗螺丝钉,也可以发挥最大的主观能动性。螺丝钉的懈怠、松散,有可能造成整台机器的瘫痪。向外探索同时,可以内省自己,从反思自己开始做起,分析哪些还能去做,哪些事情需要更积极主动,哪些事情可以做的更好,真正做到“每日三省吾身”

当事情未能按计划、按预期发展之时,通常我们一眼就能看到他人的不足、甚至过失。包括我自己,这是思维惯性,非常强大。强大的惯性拖曳着每一个人,通常,愿意优先选择通过改造他人而改造这个世界。改造他人而改造这个世界的成功案例,也比比皆是。可是改造他人,究竟是起因?还是结果?这个值得深思。

值得反思的还有,还漏做了什么?工作方式方法需要调整么?作为集体的一员,任何项目的完成,都得依靠集体的力量。记得在二零一五年冬天,偶遇华为内部员工,聊起彼此企业的文化,她为我分享了华为的企业文化以及两篇至今让我难忘的文章——《华为的冬天》、《我的父亲母亲》。据耳闻,华为崇尚的是“狼性”文化,且要做实企业,同时鼓励学习、创新、获益、团结。且不论这种企业文化的高低上下,直到两年前认识了这位华为员工,她身上散发着的自豪气息、集体荣誉感,深深的感染了我。她为在这样的企业工作而自豪、满足,那一刻我羡慕她。华为这样的企业文化,鼓励每个人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,多管一步,多想一步;同时鼓励大家勇担重担、冲在前面。当主观意愿上,愿意多管一步,多想一步,客观实际行动上,就会慢慢做到。

不管什么样的企业文化、单位氛围,也许,可以从自我转变做起,从多管一步、多想一步做起。不论体制内体制外,任何一个集体,都是有行政管理体系的,也同时有项目管理体系。每个人,既是行政管理的一员,又是项目管理的一员。作为行政管理的一员,怎样横向加强沟通、联系;作为项目管理的一员,怎样纵向为项目更好地服务,这是需要思考、讨论的,也是可以投入更多精力的。制度之间的间隙,永远需要人为来填补。制度建设的同时,永远需要人治来辅助。每个人都多管一步、多想一步,人与人之间就能衔接地更紧密,事与事之间就能防止更多的管理漏洞。

我们这样的单位,不同于其他企业,我们同事了,就是一辈子。工作第十个年头,单位领导换任。偶尔听及单位年长同事谈及,经历了五任一把手的调整。也许说者有心听者无意。现在回想,这些同事,有的岗位一调再调,有的工作内容前后不尽相同,他们一定是通过不停地调整自己、不断地学习,来适应这个集体的变化。领导不同了,管理模式似乎也在发生变化。不同的管理模式下,不同的工作风格下,没有孰优孰劣,只有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而已。此时,唯有跟着转变,也许才是对工作最为有利的。

任何一条道路的前进,最难的是否定过去的自己,不管那带来了怎样的成功、辉煌、荣誉;同时要去追求新的成就、局面,不管那会失去什么。工作中,也是一样,最难的就是勇于打破固守的理念、方式方法,勇于在组织变革之际,在管理理念发生变化之际,主动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、行为方法,虽然会丢失一时的安全感,还有可能引发局部的混乱。

混乱不是最可怕的,可怕的是不敢面对混乱。任何的组织变革、管理变革之际,都会带来一定程度的调整,适合的思维理念、行为方式终将出来,不适合、陈旧的思维理念、行为方式会被淘汰。有得必有失,有失必有得。失去了一时的舒适,失去了一时的安全,未来换来的一定是崭新的、适合的。

天地自然要四时轮换,国家要长治久安,企事业单位要长久发展。唯有改变,才能长久。达尔文在《物种起源》里谈到,存活下来的物种,不是那些最强壮的种群,也不是那些智力最高的种群,而是那些对变化做出最积极反应的物种。一旦开始自我转变,一旦开始自我调整,牵一发而动全身,时间自会给出满意的答案。

20171031

11 55

项睿(北大基建)


返回